国学相声剧本_正说《论语》

点我收藏

甲:从2008年“两会”新闻发布会上获悉,我们国家把2009年定为“中国《论语》年”。这是一个伟大创举。在新形势下,对于《论语》热,我认为是一件好事。这是中华文化大复兴、大发展、大进步、大繁荣的前奏啊!
    乙: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……

    甲:看,说着说着就来了。
    乙:当然了。我是《论语》不离手,语录不离口,人家还说我是“《论语》通”呢!您听――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(shuō)乎?

    甲:哎哎哎!“《论语》通”啊,什么乎?什么乎?
    乙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(shuō)乎啊!

    甲:错了,错了!
    乙:谁错啦?谁错啦?书上明明写着――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(shuō)乎”嘛!

    甲:哎呀,不能读“不亦说(shuō)乎”,应该读“不亦说(yuè,月)乎”。言字旁这个“说”通竖心旁那个“悦”,那是个“通假字”,是喜悦、高兴的意思。
    乙:您听下一句,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(yuè月)乎?”总不会错了吧?

    甲:也错啦!那是个多音字,不能读“不亦乐(yuè,月)乎”,应该读“不亦乐(l勒)乎”。这个“乐(l勒)”是“欢乐、快乐”的意思。哎,您不是说自己是“《论语》通”么?今天我倒要再讨教讨教,刚才您读的那两句话出自哪里啊?
    乙:出自《论语》呀!

    甲:没错。那《论语》这一书名是什么意思呢?
    乙:《论语》吗?《论语》是就是轮流着说话的意思呗。您看啊,“论”就是轮流的意思,“语”就是说话的意思。哈、哈、哈……这么个小题目,还能考住我这个“《论语》通”?

    甲:(表示遗憾)听他这么一说啊,这位“《论语》通”可真是个门外汉啊!
    乙:老兄,不是跟您吹,整部《论语》我能倒背如流呢。

甲:看,越说越来劲了。我再仔细问问他,《论语》有多少篇,多少章,多少字,是怎样一部书?
    乙:《论语》有多少篇,多少章,多少字,是怎样一部书?《论语》……?

    甲:瞧瞧,卡壳了吧。告诉您吧:《论语》有20篇,512章,15918字,带题目的15960 字,带题目和序号的16010字,是一部记载孔子和他人言行的语录体历史文献,一直被奉为“放之四海而皆准,行之万事而不悖”的儒家经典,不是轮流着说话的意思。
    乙:那,您给说说《论语》这两个字怎么讲?

    甲:《中华大字典》对“论”的释义有一条为“叙也”,例句是“惟圣人论之”,意思是只有圣人叙述过这件事。可见,这里的“论”就是“叙述”、“记载”的意思。第二个字“语”是“语录”的意思,表示这本书是“语录体”。再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,把《论语》解释为“记载孔子和他人言行的语录体历史文献”既简明,又贴切。这样,《论语》的“论”(lún,轮)也可以读作“论”(lùn)了。
    乙:是啊,是啊!我早就知道。怎么让您先给说出来了呢?

    甲:再请问《论语》是谁写的呢?
    乙:那还用说嘛,是孔子写的呗。

    甲:又错啦。《论语》不是孔子写的。
    乙:那就是老子写的?

    甲:不是老子写的。
    乙:不是老子写的,那就是孙子写的?

&n

bsp;   甲:也不是孙子写的。
    乙:那肯定是“诸子”写的喽?

    甲:咳,咳,怎么什么都不懂啊?您说的“诸子”不是某一个人,而是春秋战国时期像老子、孔子、庄子、墨子、孟子、荀子、韩非子等人的总称,叫做“诸子百家”。实际上,《论语》是孔子逝世以后,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通过回忆、收集、整理、编撰而成的。知道了吧?
    乙:听您这么一讲,我才真正明白了。

    甲:“《论语》通”,我再问你,孔子一生探索的是什么呢?
    乙:孔子一生探索的是?

    甲:答不上来了吧?孔子一生探索的是“怎样和平,怎样和谐,怎样发展,怎样幸福”的道理。
    乙:这我知道。

    甲:好,好,你知道,你知道。那我再问你,《论语》告诉人们什么呢?
    乙:这个我知道,《于丹〈论语〉心得》封面上明明白白地写着:“《论语》的真谛,就是告诉大家,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。”

    甲:这句话违背了形式逻辑,难道小人“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”也是“《论语》的真谛”?告诉你吧,《论语》告诉人们的是“学做人、学文化、学技艺、学健身、学健心、学交往、学处事、学管理”等方面的知识和“修身,齐家,治国,平天下”等方面的方法。
    乙:您咋不早说呢。看看,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把我憋了一脑门子汗,怪不好意思的(作令人发笑的扭捏状)。

    甲:知道不好意思就是进步。以后可不要乱说话呀!
    乙:谁乱说话啦?谁论说话啦?我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谈心得的,怎么会是乱说话呢?

    甲:凡是读过《论语》的人都有自己的心得的,都可以谈心得。但是,对《论语》的原文可不能误读、误解、误译、误导、误传哪!
    乙:有误读、误解、误译、误导、误传《论语》的吗?

    甲:有啊,您就是其中的一位。大伙是评判员,是不是啊?
    乙:我是,我是……

    甲:据专家考证啊,《论语》共512章,2000多年来被曲解的就有100多章,曲解率近30/100。
    乙:曲解率近30/100?真是不可思议!请问,是谁闲着没事儿在那里曲解《论语》呀?

    甲:曲解《论语》的人可不是小人物,而是被誉为“鸿儒”的董仲舒和被称为“大儒”的朱熹等大名人。必须承认,在中国历史上,董仲舒和朱熹在传播儒学方面,功不可没。
    乙:是啊,他们都是大学问家呀!

    甲:但是,他们有意无意曲解《论语》的做法,不能不指出来。比如,董仲舒提出的“三纲五常”,朱熹提出的“三从四德”等,都是对《论语》的曲解,都不是孔子文化和孔子思想。
    乙:那么,董仲舒和朱熹是怎样曲解《论语》的呢?

    甲:比如,孔子说的“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”
    乙:以前是怎样翻译的呢?

    甲:以前的翻译是――孔子说“君要像个君,臣要像个臣,父亲要像个父亲,儿子要像个儿子”。
    乙:这没有问题呀。难道父亲不像个父亲,儿子不像个儿子,就好了吗?

    甲:这样翻译表面好像没有问题,关键是董仲舒由此提出了“三纲”,即“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”,给人们套上了三道枷锁。
    乙:他给人们套上枷锁干什么呢?

    甲:您听说过“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”这样的话吧?
    乙:听说过

    甲:您听说过“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”这样的话吧?
    乙:听说过。

    甲:您听说过丈夫死了,妻子要和他的牌位过一辈子这样的事吧?
    乙:听说过。

    甲:这就是董仲舒用“愚忠”、“愚孝”、“愚节”等封建思想迷惑人民的结果,这就是董仲舒用“神权、君权、父权、夫权”等封建枷锁束缚人民,维护封建统治的花招。
    乙:董仲舒的花招可真不少啊,怪不得汉武帝采纳他的意见施行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的政策,变着法地提高自己的皇权地位,实行封建集权制,来压迫人民、统治人民。那么“新译”呢?

    甲:“新译”是孔子说:“君尽君责,臣尽臣责,父尽父责,子尽子责”。
    乙:看来,孔子主张的是“社会有序,人人尽责”,并没有“皇权论”、“等级论”、“尊卑论”、“家族论”等封建思想啊!

    甲:没错儿!孔子强调的是君臣父子要有序,也就是从上到下“社会有序”,有序就会和谐,是不是这个理儿啊?
    乙:是这个理儿!

    甲:没错儿!孔子强调的是君臣父子都尽责,也就是“人人尽则”,尽责就会发展,是不是这个理儿啊?
    乙:是这个理儿!

    甲:看来啊,孔子主张的“社会和谐有序,人人尽职尽责”是治理国家的根本。所以说啊,孔圣人的“保和平,利和谐,求发展,谋福祉”的至理名言到共产主义也不会过时啊!
    乙:看来“新译”还真有道理。

    甲:还有啊,孔子说过“祭神如神在”,言外之意就是“不祭神就没有神在”。可见,孔子是不信鬼神的,可是董仲舒却提出什么“天人感应”、“君权神命”等封建神学体系。
乙:看来啊,“鸿儒”董仲舒的“伪学”与孔子思想是格格不入的,背道而驰的喽。这就是您说的董仲舒给孔子乱泼“脏水”乱扣“黑锅”的一个例子吧?

    甲:是的。
    乙:那“大儒”朱熹是怎样曲解孔子思想的呢?

    甲:“大儒”朱熹对孔子思想的曲解比董仲舒有过之而无不及。朱熹编撰的《〈四书〉集注》有100多处违背了孔子的初衷。
    乙:嚯,曲解的可真不少哇!

    甲: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:在元、明、清期间,朱熹误注、误解、误译的《〈四书〉集注》居然成了学子们必读的“经书”,居然成了考状元的“题库”,科举考试要以朱熹的注文为立论根据。
    乙:朱熹的“伪学”不是成了标准答案了吗?

    甲:是啊。在那个时代,朱熹的“伪学”一度在中国独领风骚600多年。在那600多年间,孔子文化已经被朱熹的“伪学”所取代,朱熹的影响和地位事实上高过了孔子。
    乙:那孔子不成摆设了吗?

    甲:是啊!在元、明、清期间,中国灌输的是朱熹等人的封建思想,充斥国人头脑的是朱熹等人的“伪学”。孔子只剩下一个浑身光灿灿的偶像放在庙里当神崇拜,而孔子文化和思想,已经被朱熹等人偷梁换柱,移花接木了。
    乙:那,朱熹是怎样曲解《论语》的呢?

    甲:朱熹曲解《论语》主要表现在他提出的“三从四德”上。
    乙:能举个例说明吗?

    甲:比如,朱熹提出的“三从四德”,也就是“未嫁从父、既嫁从夫、夫死从子,妇德、妇容、妇言、妇功”,乃至派生出来的“男尊女卑”、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、“妇女无用”、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、“去人欲,存天理”等荒诞说教,直接侵害了妇女的人格、人权和自由,酿成了不少悲剧。
    乙:听您这么一说,董仲舒和朱熹

都是曲解孔子思想的人。那么,后世文人对他们的曲解为什么不修正呢?

    甲:想想看,在元朝、明朝、清朝期间,朱熹编写的《四书集注》是考状元的“题库”,把人们迷惑得神魂颠倒,谁会想着去修改呢?再说啦,谁敢去修改呀!你的答案和朱熹的说法不一致,你还想不想中状元了?
    乙:可也是啊!那可怎么办呢?

    甲:儒学专家通过对所有《论语》注本和译本的排查表明:后世文人对董仲舒和朱熹的曲解不但没有修正,反而奉为至宝,以讹传讹流传至今呢!
    乙:用什么证明呢?

    甲:比如,据《论语・阳货》记载的子曰:“唯上知与下愚不移”这一章。
    乙:过去是怎么翻译的?

    甲:过去的翻译是――孔子说:“只有上等的人聪明和下等的人愚蠢是先天决定的不可改变的。”
    乙:这不是鼓吹“天命论”和“唯心主义先验论”吗?

    甲:是啊。但是孔子的初衷并非如此。孔子说的是――“智商高的人聪明和智商低的人愚笨是不易改变的。”
    乙:对呀!我听说实验证明:两个5岁儿童,智商一个为80,一个为120,几年以后他们的智商基本上仍分别为80和120。这说明人的智商是基本不变的。

    甲:可见,孔子说的“唯上知与下愚不移”,不是“天命论”和“唯心主义的先验论”,而是“实践论”和“唯物主义的认识论”。

    甲:另据《论语・阳货》记载:子曰:“唯女(通“汝”,读rǔ)子与小人为难养也……”
    乙:老兄,这一句您可是读错了!应该读“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,近之则不孙(sūn),远之则怨。”

    甲:“《论语》通”啊,是您错了。那个“女”又是个“通假字”,应该读汝(rǔ),指的不是“女人”。那个“孙”(sūn)也是个“通假字”,应该读xùn,通“逊”,是“谦逊”、“谦虚”的意思。
    乙:“通假字”是什么意思?

    甲:“通假字”就是假借通用的意思,现在那样用就是错别字。可是,春秋时期“通假字”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。《论语》中就有233个“通假字”。读《论语》时可一定要把握准啊!
    乙:那么多“通假字”,真不能乱读乱译呀!哎,对孔子的这句话,过去是怎样翻译的呢?

    甲:过去的翻译是――孔子说:“只有女人和小人是很难养活和对付的,对他们近了就会无礼,对他们远了就会怨恨。”
    乙:不会吧?孔子的母亲也是女人,至诚至孝的孔子怎么会辱骂自己的母亲是“小人”、“很难养活和对付”呢?

    甲:是啊,过去的翻译显然在说孔子是个“辱骂妇女”、鼓吹“男尊女卑”的人,以此贬低丑化孔子。这种误读、误解、误译、误导、误传,不但诬害了孔子,而且残害了无计其数的妇女同胞。其影响之广,遍及世界;其害人之多,无计其数。
    乙:那么,《论语》中孔子说的18个“女”字,都是“通假字”吗?

    甲:孔子说的18个“女”(nǚ)无一例外都是“通假字”,都通“汝”,都读“rǔ”,指的都不是“女人”。这是文言常识。
    乙:除了从文言常识上证明孔子没有辱骂女人和没有歧视女人外,还有证明孔子没有辱骂女人和歧视女人的理由吗?

    甲:有啊。
    第一,在家里,孔子不会辱骂自己慈爱的母亲、相爱的夫人和疼爱的女儿。
    第二,在家乡,孔子对乡人恭恭敬敬、和蔼可亲,不可能辱骂乡里的女人。
    第三,在朝廷,当时鲁国官府没有女官,没有机会和理由辱骂女人。
    第四,在学校,据说当时学校里没有女性,同样

没有机会和理由辱骂女人。
    第五,在国外,除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约见孔子一次外,接待他的都是男性国君或男性大臣,同样没有机会和理由辱骂女人。因此啊,孔子不会把有血缘关系的、没有血缘关系的、中国的、外国的、死去的、活着的所有“女人”都骂。
    乙:那么,孔子说的“汝子”指的是谁呢?

    甲:指的是多嘴快舌不够谦虚的几个学生,是孔子在批评他们。
    乙:您说孔子在批评学生,《论语》中记载这几个学生了吗?

    甲:有记载呀。据《论语先进》记载:“柴也愚,参也鲁,师也辟,由也(yn)。”说的是学生高柴愚直,曾参迟钝,颛孙师偏激,仲由粗鲁。面对愚直偏激、粗鲁过火、多嘴起哄、失礼不逊的几个学生,老师说他们不好教养,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是正常的。孔子明明是在学校里批评学生,怎么会突然骂起学校外面与之接触甚少的女人来呢?
    乙:您的说法让我恍然大悟。那,“新译”是怎样翻译的呢?

    甲:“新译”是――孔子说:“只有你们几个学生和小人一样是不好教养的,传授给你们浅近的知识就不谦虚,传授给你们深远的知识就埋怨。”
    乙:哎呀,原来孔子说的“汝子”是“你们几个学生”,不是“女人”呀!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啊!

    甲:实际上,孔子在家里是一位敬母爱妻的模范,在外头是一位尊重妇女的典范。因此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代表处总代表青岛泰之先生于2005年9月27日在首届“全球联合祭孔”开幕式上致辞指出――“孔子一向主张性别平等”。
    乙:在这个世界上,男女和谐非常重要。“孔子一向主张性别平等”,这就是圣人在营造男女和谐啊!这对占世界人口一半的30亿女性同胞来说,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正事、好事、大事啊!

    甲:观众朋友,特别指出的是:种种曲解不只是对《论语》理解正确与否的问题,不止是一个学术问题,更重要的是影响对儒家文化的认识,影响对孔子思想的认识,影响对孔子的评价,还影响到我们的思想、观念、意识和言行。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史、儒学史、思想史、人物史上的四大损失、不幸、遗憾和怪事!
    乙:是呀。

    甲乙:对《论语》像这样的误读、误注、误解、误译、误导、误传还有100多处。您想了解原汁原味的《论语》,请参阅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、现在第3次印刷的《〈论语〉新译》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的《〈论语〉译注新旧对照100例》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8年10月28日于北京

 

升级超级VIP会员 全站(99%)的资源免费下载,虚拟可复制资源不支持任何理由的退款请求!

微信公众号

标签: 论语 正说 国学